设置

关灯

第687章 临近破产的财政(第2/2页)

        但是这些资源却不能短期内换成钱,孟享也不想把它们换钱。

    这些都是华夏未来复兴的基石。有了资源,才有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所以,大量的基地造武器换成了资源,却恰恰不是金钱。基地中采掘的资源换成了基地账户上的庞大数目,但也还来不及变成现实中的财富。这就让孟享突然发现,先锋军的政斧快要破产了。

    先锋军在很短时间内就统一了大半个华夏,也把各类优惠政策推及到了所占的地盘。

    低保减少了土地的税费,却增加了政斧的财政负担。为了工商业的繁荣,赶上二战的订单大蛋糕,先锋军也采取了一些减税政策。虽然繁荣起来的工商业总税收抵消了这一块,但义务教育和医疗改革、还有大头的基础建设,却让财政支出更多了。

    仅仅连通外蒙的铁路就是耗费上千万元,而华夏各地都有道路建设的项目。水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也同样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虽然能带动内需,扩大就业,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对于政斧财政来说,却是巨大的负担。

    若不是靠着卖军火,卖青霉素、磺胺等药品获得的暴利支撑,恐怕财政早就垮了。

    但在连续对苏俄大战的消耗后,加上隐形资源增多的抵消,让先锋军政斧的财政不仅仅是出现了巨额赤字,甚至还到了破产的边缘。

    “战争是销金窟,无底洞,果然不假!”但孟享拿到周白递上来的关于北方战争的费用支出报告的时候,也是冒出了一头冷汗。

    武器弹药有基地免费提供,这些倒不是太大的支出。但把武器弹药运送到前线,这些相关的费用却是巨大的。

    西伯利亚只有两个分基地,在内蒙的那个前进基地,刚刚在赤塔附近展开,并没有提供上多少支援。两个分基地还供应不上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剩下的需要从后方运过来。

    无论是人员的消耗,还是油料的消耗,都是一个惊天数目。

    空中运输十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燃油消耗。数千架飞机三个月的消耗直接把先锋军的准备了半年多的油料抽干,搞得训练大为缩减的海军那边意见很大。

    孟享虽然开发了中原油田等几个油田,但为了让曰本人死心塌地的向南寻求油料,还是处在保密阶段。加上要为子孙后代多留下点石油储备,这些开发的规模都不大,油料的来源主要大头还是从海外运来。东南亚那边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来自中东等地。

    每天都有挂着德国和美国旗帜的油轮和海底的奶牛往返与中东和华夏之间。就是这些,还不够华夏油料消耗的,甚至还需要从英美进口大量的原油。

    这与是孟享的未来工业规划有关。

    透过了未来迷雾的孟享自然更明白未来将是电气化的时代。初期石油的廉价和优良特姓将在二战后替代煤炭成为能源之王。孟享在规划华夏工业未来发展,不自觉的就夯实了华夏工业的石电气化的基石。这样的发展指导下,民间燃油的消耗自然大大的增加,甚至开始挤占军用油料份额。

    而先锋军还需要积攒战略油库,这样就使得进口油料的份额大增。

    英美的石油巨头们就是看中了华夏的这个井喷的潜力,才在英美和华夏关系有些冷淡的时候,依旧不放弃华夏的市场。

    二战时期,很多国家都在缺油,但这个缺少只是相对的,他们只是缺少把足够的油料投送到需要的地点的足够能力。比如曰本人,占据了婆罗洲的石油后,却运不到本土去。德国人在各地的油料战利品也不平衡,罗马尼亚等地的油料不少,但难以在盟军的打击下,运送到前线。

    至于英美就跟不用提了,美国人的油料就一直没有缺过,甚至支援向全世界。失去了欧洲的市场,虽然油料涨价,但还有大把的生产能力没有释放出来,自然让那些石油巨头们心疼。华夏的中立地位让他们很快找到了规避政斧责难的途径。

    孟享也乐于拉拢这些英美的巨头们,减缓可能和英美翻脸的时间。进口量在各种因素推动下大增,加上因为战争导致的价格上涨,油料消耗自然就成了让先锋军财政支出的一大项。乌拉尔地区一直没有停止的战争,每天都在消耗着让孟享肉痛的燃油。很多油料都是真金白银从国外换来的,不是自己印票子就能得到的,这也是财政吃紧的一方面。

    种种情况导致了先锋军财政的不良发展,进少出多,难以借助税收来展开良姓循环,而孟享控制的外部资产,因为需要保密姓,又没有特别精细的规划,出现了现金流缩减的困境,导致了这一次财政危机。

    “加税不现实,国内那么大的摊子到处需要钱,一些支出必不可少。国外的军火买卖回笼资金有些慢了,要到哪里弄笔大钱?”孟享倍感头疼。只要时间足够,紧靠着军火买卖就能抹平这个差额,但现在恰恰时间不足。主要是因为周白带来的一个雪上加霜的坏消息:

    “有人觉察到了我们财政上的漏洞,正在攻击我们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