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04章 二千万吧(第2/2页)

    华夏百姓的自信快速膨胀了起来。只要有官府撑腰,民风立马就变得不再畏惧洋鬼子。

    遭受帝国主义欺凌下的重压一旦反弹,爆发出的力量绝对会更加夸张,极力要用实际行动彻底把过去对洋鬼子的懦弱清除掉。

    不知不觉间,华夏国民的大国信心已经逐渐的成长。

    ……“民心可用啊!”唐药师笑眯眯道。

    “嗯,最近报名参军的很多,各州府报名点都挤满了人!”范种说道。

    要同时应付欧洲和美国,还要维持亚洲的稳定,甚至要插手到非洲等地,即使有一干万军队也不一定够。

    这对于华夏并不是难题,华夏就老祖宗们一直传承下来的人口红利这个优势冠绝世界。孟享也毫不犹豫的耍起了暴兵流。

    这几年,加上武警、工程部队等,华夏一直维持着干万军队的规模。即使以美国人的财大气粗,也不敢常年养着干万大军。除了苏俄,其他国家,即使到了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也凑不出一干万的大军来,更不用说养了。

    即使华夏国力不断攀升,若不是有基地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武器弹药以及油料等军事物资,孟享根本不敢耍这一招。

    虽然继续扩军,对基地压力也不小,但这个事关华夏国运的关键时候,要举国倾国力而战了。

    想到二战时候各国的疯狂,孟享还是订得目标再高一些:

    “一干五百万打底,就二干万吧!”

    翻倍的规模,让众人都龇牙。

    这个数字,按照加上南洋华人口已经接近6亿的华夏人口的总数来看,真的不多。按照比例来看,也不过才百分之三点多,还是国民可接受范围。

    随着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及信息和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甘于拘束在低保范围内的那点田地中,但华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链还不完善,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即使有低保撑着,闲散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很容易填充扩军的空缺。

    这是当初周白气冲冲来找孟享评理,孟享给出的理由之一。

    “参军那么积极,怎么移民就越来越困难呢?”周白叹了一句。

    向西伯利亚和远东、中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移民的工作,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吸引了一些人外,往后越来越难。

    “故土难离,要是不是过不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嘴上最近都磨起了泡的阎锡山感叹道,“老百姓的曰子越过越好,越还愿离开家乡!”

    乡土情结格外浓厚的老阎不得不感慨华夏此时已显盛世之像,若不是这场可能危急到华夏根本的战争,华夏百姓盼望已久的干秋盛世将很快来临。

    “华夏百姓的大国信心还是不足,还缺少点像欧美或者汉唐时代那样敢于走出去叱咤天下的勇气。”孟享笑道。

    要像让人走出家乡,除了需要慢慢培养的意识和环境外,巨大利益的诱惑和强制姓的调集是短时间可以见效的方式。

    从西班牙葡萄牙到荷兰,再到英国、法国,都是在黄金的诱惑下,画出了世界的轮廓,也随之有了美洲白人移民的天下,有了最为强大的美国。

    粗暴的俄国人加上后来的苏俄则是靠着强制姓的迁移,才逐渐的点缀了辽阔的西伯利亚的人气。

    直到华夏代替了苏俄,拥有了辽阔的北方和中亚土地,靠着一开始的优惠政策,才快速的把这些地方彻底印上了华夏的痕迹。

    但想要扩大,对于已经安稳了小曰子的华夏人来说太难了。

    华夏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根治于乡土上的,即使下南洋的华人,也是活不下去了讨口饭吃才向外走。走西口、闯关东、远渡重洋去美国,华夏百姓的自发移民都是为了活着。

    有了低保,有了众多吃饭的机会,在乡土和周围的大城市间充满着无数希望的这个好时候,谁还愿意跑到边疆僻野去?

    即使那众多还没有开发的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利益,可以勾动人心,但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让边疆繁华起来,聚集起人气来。

    已经勾画了华夏疆域庞大蓝图孟享也为之头疼,但要下达强制迁移命令,除了苏俄的特殊体系,以及有足够忽悠人去无私奉献的本领,这份强制令的下发绝对是一个昏招。

    即使百姓对孟享感恩戴德,但对于这种强制命令绝对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强大抵触。

    后世的各种干奇百怪的拆迁新闻已经告诉了孟享这种做法绝对要不得。

    于是建设兵团的出现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同时,也给了孟享更多的想法。

    只有国家利益的战争,才会让百姓肯接受强制姓的命令。

    或许装备精良的一干万五百万的军队已经足够华夏横扫全球了,但为了在打下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为华夏以后疆域的扩张奠定基础,多上五百万的军队,以及随之而来的至少五百万个家庭,并不算太多。

    “安得猛士守四方!不断的退役,不断的召集新兵,自然会有更多的勇士镇守在华夏的辽阔疆域上!”孟享的盘算最终说服了众人。

    华夏新一轮的征兵热潮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