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四九章 战歇 九(第2/2页)

    出我的飞机大炮加坦克吗?

    稍微关心一下,岗村宁次就将这件事情抛之脑后,由关东军作战课去操心了,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北平方面的动静,其实就在何应钦开会之后不久,会上的内容就已经在某些范围传扬了开来,需要知道的人太多,保密是保不住的,尤其是东北军的一些军队高层之间,打算脚踩两条船的人着实不少。

    但是最让人注意的一件事情,是张学良主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辞呈,据说他自己深感承德的失陷与自己的指挥不力有关,并且他在辞呈中诉说了自己的沉痛心情:“自东北沦陷之后,效命行间,妄冀戴罪图功,勉求自赎。岂料热河突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种种原因,酿成恶果,要皆学良一人诚信未孚,指挥不当,以至于上负政府督责之殷,下无疑对国民付托之重,戾愆从集,百喙悉辞……学良虽粉身碎骨,亦无补于国家,无补于大局,应恳迅赐命令,准免各职,以示惩儆。”

    虽然不知道张学良手里的幕僚机构是怎么样想的,这一手不过是在以退为进,像去年张汪之争时的一些做法,不过这一次却没有了东北数十名将领的联名通电,也没人表示要与张学良共进退。

    而在民间舆论同样汹汹,要求缉拿汤玉麟,撤职张学良的声音不绝于耳,犹以胡适的呼声最高。在3月7日,胡适便撰文《全国震惊之后》,刊于次日的《独立评论》。

    文章直斥张学良“他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并列举了张的五大罪过:

    (一)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贻误国家,其罪一;

    (二)庇护汤玉麟,纵容他祸害人民,断送土地,其罪二;

    (三)有充分时间而对热河、榆关不作充分的准备,其罪三;

    (四)时机已急,而不亲赴前线督师,又至今还不引咎自谴,其罪四;

    (五)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无一敢负责做事的人才,亦无一能负责自为战的军队;事必恭亲,而精力又不允许;部下之不统一,智慧之不统一,……都由于无一个人肯替他负责任,其罪五。

    胡适并将此文原稿送给张学良看,劝其辞职,将华北全部交给中央负责,“如此则尚有自赎之功”。张学良的主动辞职与胡适的关系应该并不小。

    其实一直都有人在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不抵抗,但准确的来说,南京政府的抗日策略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汪精卫对此有充分的说明:“军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领土,不丧主权。在最低限度之下不退让;最低限度之上不唱高调。”要点有三:1、如果日军来攻,应该抵抗;2、不主张对日宣战;3、不主张退出国联。℃≡miào℃≡bi℃≡阁℃≡

    就此时中国的客观条件而言,对日宣战进入全面抗战,确非其时,以局部抵抗来达成交涉,进而阻止日本侵略行动的扩大,是相当务实的做法。

    这一政策,不但是政府内部的共识,也得到了包括胡适在内的知识分子们的支持。

    张学良当然知道现在这个时候他的政治生涯正处在危险当中,但是他自持手上有数十万东北军,蒋介石并不敢随便动他,华北这一块最后还是要他张某人说了算的。

    但是张学良并不知道此刻老蒋自己的位置也并不稳固,在承德沦陷之后,广州的粤系就已经开始动了起来,弹劾汤玉麟,弹劾张学良,达到最后弹劾蒋介石,逼其下台的目的,甚至他们已经在秘密联系汪精卫,让他早日回国。北方的局面汪精卫早有预言,只是没有想到不幸被他眼中,这个时候联系汪精卫回国,自然是深意满满。

    并不像这么快就让张学良下台,毕竟赤峰还在政府的手里,只要张学良肯破釜沉舟,与关东军决一死战,调集东北军全面反扑,以东北军的军力只要肯全力一致,关东军进攻长城防线的两万多人怎么可能是东北军数十万大军的对手,就是一对三,哪怕是一对十,承德都拿的回来。在给老蒋的电报当中张学良已经将自己的意思透露出去,但是张学良最终还是选择递交辞呈,并且在暗中联络各部将领与他共同进退,他并不知道他的这种做法让蒋介石极为的失望。张学良的辞呈转到蒋介石手里的时候,他看都没看就放在了一边。

    此刻的已经处理好了江西的军务,乘坐军舰到了武汉,在武汉待了一天之后,便秘密乘坐专列北上。除了北平的事务,他最关心的还是赤峰的战局。

    在范杰偷袭通辽之前,赤峰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赤峰外围几乎被日本人全部占领,但是通辽被袭之后,日本人的攻势一下减弱了许多,尤其是没有了飞机的支援后,一向只能在夜战当中发威的第四十一军,乘势反弹,又将赤峰外围的攻势夺回大半,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