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40章 胜利的号角(第2/2页)

    筑工地的大工,但是,养活一个科研组是相当贵的,教授级的研究员运作起来,更是花钱如流水,一年用掉一栋楼的经费都很轻松。

    “年富力强”则是一项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年富力强的实验室负责人,通常很难维持得住一支紧密合作型的科研队伍。之所以要说“年富力强”,是因为经费好得,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例如同为牛的屠呦呦和施一公,前者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是带着队伍的,当年为了做抗疟药物,国内组织的科研队伍人数上万,但是,在得了诺奖之后,屠呦呦却不可能借机建立起一个大型实验室了,无他,精力不济而已。

    相比之下,施一公就称得上“年富力强”一词了,而且,他始终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统领一间大型实验室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在中国的环境下,对大型的科研实验室的区别,经常以临时队伍的模式来解决,包括两弹一星计划或抗疟药物的研制,皆是如此。

    但是,随着社会的展,尤其是科研世界的展,组建临时队伍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了。

    曾经的杨锐,毕业的时候,最大的期待也不过是找一位知名博导,接受剥削而已。这种能有三四名教授、五六名副教授和讲师,过2o名科研汪的级实验室,他是想都不用想。

    事实上,敢想的人都不多。

    要是2o1o年后,养起这样一支队伍,每年1亿元的固定经费,不等到账就打着水花走了。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没有个三五亿元,组起来也没意思。

    谁能想,1986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竟然已经做到了近千万美元的项目经费。

    杨锐心情激荡的呼吸着实验室里并不清新的空气,却觉得大脑无比的清醒。

    坐镇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的感觉,太好了!

    真正的给一个世界富都不换。

    尤其是想到,自己已经站在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前沿,杨锐就更加振奋了。

    我向前每迈进一脚,世界就向前扩展了一步。

    再爆棚的事业心,也会被这种满足感填爆了。

    若是没有杨锐和他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话,g蛋白偶联受体要做出清晰构象,都是9o年代的事了,第二阶段的晶体结构和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才缓慢开展起来的。

    而在这之间的十几年里,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虽然也有极大的展,终究只是盲人摸象。

    当然,失败的太空探索,并非是真正的失败,而是为后人指明了方向,就像是阿波罗计划之后,虽然人类再也没有登月,但我们对太空的了解,仍旧是增多的。当然,与之相比,真正的成功节点,还是要定位于火星登6。

    杨锐在开始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时候,敢于进行蛙跳战术,既是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竞争太过于,也是因为对他们乱战的不信任。

    能够跳跃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

    杨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感受着胜利的满足,静静的等待着胜利的号角。

    他已经见到了结果,知道号角终究会吹响。

    落在实验室众人的眼中,此时的杨锐,不免显的有些高深莫测。

    他对实验的进度没有丝毫的催促,对谷强的莫名成功毫无怀疑,对重复实验的意志坚定无比,以至于有的研究员对杨锐的信心都动摇了,依旧没有见到杨锐自身的动摇。

    这种坚持,几乎是支撑着谷强,完成全套重复实验的唯一力量了。

    时隔1o天,在第五次重复实验中,谷强终于拿到了结果。

    “完成了!”谷强高举着相似度极高的晶体结构图,整个人激动的都在打摆子。

    比起先前莫名其妙的成功,谷强这一次的感触更深。

    “给我看看。”杨锐依旧是平静的走过来,平静的检查了图像,然后翻阅实验记录。

    良久,杨锐问:“其他人呢?你们的重复实验进度如何?”

    “快完成了。”满海第一个回答,并看了一眼谷强,道:“我感觉能做下来,目前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恩,你们继续做,尽快做出来。”杨锐说着,拿起了电话,拨出去后,道:“蔡教授,我想向您做个汇报……是,有点着急。”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