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28章 补人(第2/3页)

        做主流研究的永远不缺,大量的竞争意味着总有人落后,难道将暂时落后的人开掉吗?

    在科研世界里,三年不鸣,七年不鸣,三十年不鸣,然后一鸣惊人的例子还少吗?

    没有管理者或研究所,愿意做这种故事的背景板。

    风险极大也不环保。

    另一方面,大型研究所对初级职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在国外,这样的矛盾最终就产生了技师的职位。

    他们对固有的实验非常熟练,对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异常熟悉,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思路开阔,养的小白鼠都比别人养的壮实健康。

    但是,技师的进步空间狭窄,往往只是听命形式的中坚力量,可能永远都站不到聚光灯下。

    类比一下的话,技师很像是军队里的士官。

    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他们可能比军官还要有用。

    但是,技师与士官一样,晋升就非常困难了,提升的空间也有限。

    在军队改革中,中国最终也是搞出了职业士官的制度。

    而在研究系列中,国内是否需要技师,仍然处于争论当中。

    杨锐却不管这些,自顾自的搞了相应的序列,再将人事关系丢到分院就算完了。

    在分院工作的研究员们,很快都感受到了工作的变化,但是,反对者几乎没有。

    短时间来看,科研是个很透明的体系,自己的能力如何,做的好不好,有没有潜力,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对于许多只能在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里工作的科研员来说,他们能向技师的方向发展,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技师一样是有跳出的空间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谷强同志。

    “恭喜本所研究员谷强,发表论文于《自然》……”

    食堂前的公告栏里,金黄色的大字与头等的横幅一样显眼。

    而在公告栏和横幅的下方,还有红色的大字和横幅:“恭喜本所研究员谷强,连续发表4篇论文于顶级期刊。”

    顶级期刊,在研究所系统内,是直接表明的,包括s在内,一个个的名字,都是写出来的。

    顶级期刊配人名,在杨锐的推广下,很快成为了杨锐下属几个实验室的最高荣誉。北大、清华和中科院,也都有意识的学了去。

    荣誉,是打破一切禁锢的法宝。

    谷强红光满面,就站在食堂门口向大家作揖,像是新郎官似的。

    很快,杨锐也带着许正平、簿耿鑫等人,一并前来。

    “恭喜恭喜。”杨锐老远抱拳,并且送上一封红包。

    红包是他自己出钱的,得了诺奖之后,杨锐开销要自由许多。给发表了顶级论文的作者发红包,也快被杨锐完成一个传统了。

    “谢谢杨教授。”谷强捏了一把红包,更加激动和感谢了。

    这篇论文,正是杨锐答应,还给他的论文。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谷强开发出来的“一锅搅”的技术,并没能第一时间发表。

    不管是从个人还是学术角度来说,谷强都等于对团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杨锐曾经许诺,一旦该技术被人提前发表了,就还一篇顶级期刊的署名论文给谷强。

    谷强的运气不错,并没有失去“一锅搅”的署名权,尽管如此,杨锐后期还是给谷强了福利另一篇《自然》期刊的第一作者,以示奖励。

    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