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03章 大宪章(第2/3页)

    因为他们的票拟随时可能会被否决。

    现在张超明确说了内阁负责制,那翰林院以后依然可做为皇帝顾问机构,但不应当再保留批红之权。否则,那权力将超过内阁。

    不少议员都达成一致共识,以后翰林院不得拥有批红之权,内阁也不再需要票拟,直接批红。

    “皇帝当有否决之权。”

    许敬宗过去,高声加了一句。

    要是内阁直接有批红之权,那皇帝干吗?许敬宗认为张超让他来议会,就是让他来把关的。

    一些议员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总不能让皇帝真的就一边站了吧,那还叫什么皇帝呢。

    现在让内阁直接有处置大权,就已经很好了。

    内阁的一众宰相们共同商议奏折处置意见,最后由首相拿意见。但是皇帝如果对处置有异议,也可以否则。

    但相比过去,现在内阁等于直接拥有批红之权,是把过去票拟和批红之权加在一起,有宪法保障他们的这个权力。皇帝拥有的最终否决权,但这种否决权毕竟不可能每次都用。

    程序上来说,内阁的总领朝政权得到确认。以前,奏章票拟后得放到御前,经翰林院和皇帝朱批,而现在,是内阁直接批示,不用再经过皇帝那边。皇帝就算要否决,那也是针对某些奏章有意见,整个程序并不会改变。

    最后达成共识,翰林院不再有批红之权,内阁直接有批示之权,而皇帝有否决之权。

    结束一天的讨论,许敬宗到内阁向张超禀报进展。

    听完了他们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张超只是笑了笑。

    “内阁负责制,就是要让内阁总揽朝政,真正的内阁负责。你们提出的这个挺好,至于皇帝拥有否决权,其实加不加都无所谓。”

    许敬宗道,“皇帝身为天下之主,当然得有这个权力。”

    张超认为,真正有本事的皇帝,其实就算不加这条又如何呢,权力最终是靠人来体现的,皇帝可以通过与内阁宰相们的协商,来达成自己的意愿。对于许多事情,皇帝并不一定就要跟承乾一样冲锋在前。

    不是说当了皇帝就能为所欲为,如果皇帝的想法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哪怕是杨广李世民这样大权在握的皇帝,也有推行不下去的时候。而如果皇帝的意见,能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就算皇帝没有这否决权,难道就通行不下去?

    内阁、议会等等各衙官员,也一样能够协调好。

    皇帝有权召开御前会议,甚至有权参加内阁会议,本身来说,其实皇帝是一直有参政决策之权的,只不过这个内阁负责制,是给内阁执政更多保障。避免大权旁落,比如落入后宫、官宦或一些权臣之手。

    皇帝真要参政决策当然没问题,若是以后有那些没什么能力的子孙当皇帝,那么他个人没有本事去协调去掌握内阁朝政,这其实还是个好事。

    没有能力的皇帝,就让内阁执政好了,免得昏君误国。

    “可如果皇帝没有否决权,这如何体现皇帝权威?万一内阁有人专权,岂不无法控制?”

    “哪有那么严重,宪章规定,皇位世袭,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是皇位继承法的根本,而且宪法也保证皇位世袭,谁要是敢挑战这条,那就是违宪,天下皆可诛之。”

    另一方面来说,内阁有九位宰相,一首一次七辅,每个宰相最多连任两任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