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三章:最后的海军!(第1/5页)

    6.53 最后的海军

    镇江要塞是南京政府首都的大门,镇江要塞守备战,是南京保卫战中的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就对镇江要塞很重视,曾先后派朱培德、唐生智、冯玉祥等高级将领到镇江视察过要塞,并指示镇江要塞要增设各种永久式的国防工事,消灭炮台死角。镇江要塞的设备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比较完善、先进的了。

    南京政府给镇江要塞的任务是封锁长江江面,阻击敌舰西进,并在有效射程内消灭之,进而确保长江流域的安全。因此,镇江要塞的要塞炮以正对江面为主,陆上为次。要塞守备营的任务则是掩护要塞炮台的安全和弥补炮台火力的不及。

    镇江要塞司令部设在镇江城内河边街的仓库内。司令林显扬,王乐坡为参谋长。司令部下设副官室、军需室、军械室。同时还管辖着守备营、通信连、工兵连。

    镇江要塞的卫戍部队就是守备营,守备营的营房位于象山,下辖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不过镇江要塞的最大本钱确是象山、焦山、都天庙、圌山关这四个炮台,。

    象山炮台位于镇江东码头附近,共有十二门炮。其中有二十四公分口径四门,有掩蔽部设备,射向正对长江江面;十五公分口径四门,配备在合山,系露天炮台,射向陆上和江面两用。每分台设台员一,每炮设炮兵一班。焦山炮台位于长江中心小岛上,与象台隔江而望,共有八门炮。都是九公分五口径,射向水陆两用。都天庙炮台位于长江北岸,共有八门炮。其中二十四公分口径有四门,设有永久性掩蔽部,射向正对长江江面,还有九公分五口径四门,可以机动使用。圌山关炮台位于大港镇附近,距城约五十华里,共有十二门炮。其中有二十四公分口径四门,设在江边,有坚固掩蔽部,射向正对长江江面;另有九公分五口径八门,分设龟山一带,均设有掩蔽部,射向水陆两用。

    这四座炮台可以说是江面上的一道铁闸,日军攻克江阴之后立刻将目光瞄准了镇江要塞的这四座炮台。

    江阴要塞失守后,江阴要塞司令许康撤到镇江要塞,向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和他的参谋长王乐坡介绍了前方的军情。

    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知道了吴(苏州)福(山)、锡(无锡)澄(江阴) 两线均已失去防御战斗作用,日军乘势西下已向镇江推进的消息之后立刻下令要塞部队进入战斗准备。他还在守备营里面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五十多名敢死队员随时听候调遣。面对着强大的日军,要塞官兵的抗战情绪还是高涨的。

    接着,要塞司令部向各炮台和守备部队下达了战斗命令:

    1. 守备营第一连,携重机枪两挺,通信兵一班,立即进入禹山阵地,监视丹徒镇方向敌人动态,如发现有情况,即向指挥所报告;

    2. 守备营第二连,携重机枪两挺,通信兵一班,进入镇象路小高地,对沪宁铁路、公路严密防犯,左与第一连联系,右 与北固山军士哨联系,

    3. 守备营第三连,工兵连为预备队,归守备营副营长指挥,并由第三连派出一部在北固山甘露寺附近建立哨位,观察日军情况;

    4. 象台、焦台、都台、圌台官兵进入各炮炮位,随时进入战斗,并与指挥所联系

    5. 敢死队归指挥所直接指挥,随时听候调遣,队长不得离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