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零五章:燕子矶头(下)(第2/8页)

    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1933年3月,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奉命防守冷口迤西至马兰关一线的长城各关口。王长海团以半天时间,前进100多里,从遵化赶到喜峰口。王团天黑时,潜登山头,以大刀砍杀一批日军,将制高点夺回。当夜,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派两个营出潘家口外夜袭日军。中队乘黑夜进敌阵,烧毁敌行李车数十部,歼敌约500余人,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日军自侵占东北以后,所遇到的抵抗非常轻微,夜间居然脱衣而睡,警备松懈,嚣张狂妄至极。喜峰口一战之后,日军官兵人人都和衣持抢睡觉,甚至还有人晚上都戴着钢盔以防被西北军的大刀砍头。连日本国内的报刊都不得不承认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

    西北军的大刀从此名声显赫!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更是为之高涨!

    在新兵第6团,白营长就是这些学生兵的武术总教官,现在他站出来应战,学生兵顿时士气大振!

    3营长白万田拿着他心爱的大刀拨开人群走到了日军的机枪阵地前面,一阵江风吹过,白营长绑在大刀刀柄上的红绸布随风飘舞,厚重的大刀再配上白营长这员西北军猛将,给日军的的视觉带了强大的冲击!

    两角大佐的瞳孔开始剧烈的收缩,对于白营长手中的大刀,两角大佐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一柄“青龙刀”,在喜峰口,这种大刀带给了皇军无尽的伤痛,甚至直到现在。参加过学峰口之战的日本老兵还会对中国人的大刀感到恐惧,两角大佐想要改变在皇军中流传的日本刀不如中国刀的说法!

    中队在实际使用的大刀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其中,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

    抗战中中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西北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76mm。日军将这种西北军配备的制式砍刀称为“青龙刀”,对这种“青龙刀”日军非常的在意,今天,65联队在燕子矶终于又见到了这样的大刀。

    加山大尉出生于日本的剑道世家,他一直觉得日本刀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刀,对于“青龙刀”的长处,加山大尉看得很清楚,不过他坚持认为日本刀和“青龙刀”各有千秋,日本军刀钢质好,硬度高,韧口薄,杀徒手之人好用,忌讳刃口相格;中国大刀厚重,须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战场上砍人亦砍刀,比较适合大规模的搏杀。加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