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八章:张自忠的故事(第2/4页)

    切,一气之下大步走进屋里,对韩复榘说:“向方,我给你个东西看看!”然后掏出宋哲元的手谕,“啪”地一声摆在韩复榘面前。

    韩复榘看了宋哲元的手谕,明白了事情真相,说道:“哦,是这么回事。倒是不应该由你背这个黑锅。”这才对张自忠的态度有所改变。

    韩复榘知道,现在只有最高当局才能决定张自忠的命运。他当即给南京打电话,向最高当局请示如何处理此事。结果最高当局下令将张自忠押解南京。

    韩复榘把电话记录拿给张自忠看,说:“委座让我把你解往南京,你看怎么办?”

    张自忠回答道:“你就看着办吧。”

    韩复榘沉默了一阵,说道:“咱们毕竟是西北军的老兄弟。这样吧,你身体不适,先在我军里住下,给委座请个假,暂留在济南治病。过几天冯先生要来济南,见了他再说。”

    韩复榘对张自忠并不完全放心,因为张自忠的队伍此时正驻扎在济宁、平阴一带。因此他派省府委员张钺与张自忠同吃同住,名曰陪同,实为监视。

    这个时期,由于冀中连降暴雨,一片汪洋,第一战区平汉线与津浦线两区间联络极为不便。最高当局决定将津浦北段地区辟为第六战区,任命冯玉祥为司令长官。担任津浦线北段防御任务。冯玉祥受命后立即北上。于是张自忠在济南火车站见到了他的老长官。

    对张自忠十分了解的冯玉祥给最高当局写了封信,说明责任不在张自忠,还是应该让他回去带兵打仗。冯玉祥在信中还说,张自忠是个有良心、有血性的人,只要叫他带着队伍打日本,他一定能尽本分。

    冯玉祥的这封信使张自忠的心情稍微踏实了一些。他内心十分清楚,在舆论汹汹众口声讨之下,此去南京非同小可!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张自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舆论界对他的误会和谴责,是有增无减。如9月28日上海《大公报》刊了一篇标题为《勉北方军人》的文章,对张自忠指责说:“……在北方军人的老辈中,便有坚贞不移的典型。段祺瑞先生当日不受日阀的劫持,轻车南下,以民国耆老死于沪上,那是北方军人的光辉。最近北平沦陷之后,江朝宗游说吴子玉(佩孚)先生,谓愿拥戴他做北方的领袖,经吴先生予以断然拒绝。这种凛然的节操,才不愧是北方军人的典型。愿北方军人都仰慕段、吴两先生的风范,给国家保持浩然正气。万不要学鲜廉寡耻的殷汝耕及自作聪明的张自忠!”

    刊于《国闻周报》的一篇文章则讥讽挖苦说:“使当局和战不决的主力是张自忠,当他演了一套得意的‘二进宫’以后,委员长的瘾,却拘束地仅仅度得八天,就被日本人一脚踢开了。”

    舆论的责难,更增加了张自忠去南京的艰险,使其前景严峻,但却未动摇张自忠赴南京的决心。

    10月7日,张自忠在秦德纯、张钺的陪同下,启程南下。他们离开济南后,先到泰安。这个时候,宋哲元正在泰山休假,嘱让张自忠上山一晤。

    住在玉皇顶的宋哲元听说张自忠上山来了,亲自出来相迎。两人见面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宋哲元看着张自忠那憔悴不堪的神色,叹了一口气说道:“荩忱,这一段日子确实使你吃了太多的苦,我心中感到十分难过,也十分不安。”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