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二十五章 劝说(第2/3页)

    虑。为了大侄女儿的幸福着想,她得先打听清楚吴少英与关家那位姨母之间的关系才行。

    她先命人去寻了吴少英的随从打听。吴少英如今带在身边的随从,不是他在游学期间收的仆从,就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他在米脂关家住的时候,身边一个侍候的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哪个仆从会站在关家那边,帮关家说话。再加上吴少英早就有过嘱咐,族长太太的人去打听,那些仆人自然也就“实话实说”了。

    他们倒也没添油加醋,只是说了吴少英父母双亡后,跟着姨母过活,等十七八岁上考中了秀才功名,便离开关家往外地求学,一直到离开国子监方才重回关家的经历。吴少英离开关家时,关芸娘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女孩。他以监生的身份,带着从族人处夺回的家产重回关家时,十六岁的关芸娘就立刻看上他了。当中还有许多不好说的内情,比如关芸娘到十六岁还未定亲,是因为眼界太高,一心要高嫁的缘故等等。关老太太自然是一直看好这门亲事的,但吴少英觉得自己与表妹仅是兄妹之情,无法接受娶对方为妻,而且两人年岁相差太多,也不匹配。双方的想法差异太大,结果就闹得僵了。吴少英不想惹姨母生气,又不愿意娶表妹,关老太太母女俩却一直不肯死心,还提过要跟到任上来……

    族长太太听到这些话,便知道吴少英没有撒谎,牛氏说的也是实情了。吴家仆人还提了些关家偏心小女儿,关芸娘到长姐婆家来又吃又拿,十分失礼,关蓉娘数落几句,娘家父母就反怪长女刻薄之类的闲话,族长太太也没放在心上。她对关家人内部的恩怨没有兴趣,只想知道吴少英是否能狠得下心来摆脱关家的影响?否则,那关老太太一直拿着恩情说事儿,插手到外甥家里来,沈大姑娘便是嫁过去了,日子也过不好。

    可是,无论吴家仆人,还是秦家仆人,都只是说关家母女不好,却没人道吴少英对关家不够感恩,反而说他待关家仁至义尽。例如吴少英这一趟回乡祭祖,顺道去关家探亲时,就把自家在老家的田产店铺交给了关家表兄打理,而不是派几个心腹家仆去掌管,也不是托给族人。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吴少英显然是个懂得感恩的年轻人,断不会与养育他长大的姨母闹僵的。而那姨母又一心要把女儿嫁给他,外人插一脚进去,只怕是吃力不讨好。

    族长太太寻来娘家兄弟与侄女儿,将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还向他们赔了不是:“这原是我考虑不周,没打听清楚就将你们留了下来,反耽误了侄女儿几个月的功夫,都是我的不是。如今想来,这门亲事只怕不大相宜,还是早日给侄女儿另寻人家的好。”

    沈大姑娘低头不语。她是个端庄守礼的女孩儿,在自己的婚事上,只会听从长辈安排,是不能当着长辈的面说什么的。当然,她私底下有什么想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沈二老爷则有些不高兴:“都等了这么久,忽然又说不成,姐姐这么说也太没有道理了吧?当初可是你打了包票,说这是门好亲事,我们才放弃了侯府二公子那样的好姻缘。如今你又说这门亲事也不成了,那我们大姐儿怎么办?难道要她一事无成地回家去么?那岂不是要被人笑话死了?即便是我,脸上也没什么光彩!”

    族长太太招待娘家兄弟在江宁白住了这么久,没想到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