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于2012年6月1日,儿童节(第2/2页)

    往往事非人愿,我的想法总是不能实现。

    昨天,朋友的妹妹问我该怎样填报志愿,因为马上就快中考了。那孩子现在才初三,喜欢文学,所以我总是以长辈的姿态来教她一些东西,至少是我觉得很有用的一些东西,相处了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抛开文笔不谈,她懂的东西比我在她这个年龄段要多得多。之后也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感觉,应该是有些嫉妒的,又有些伤感,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似乎马上就要被时代甩下了,再过四五年,当这些孩子们成长起来,比我们更加优秀更加适应这个社会,那我们又能有怎样出路呢。

    一个时代的人应该是要比上个时代更强的,这是一个传承,文明跟文化都是这样一代一代继承下来,薪火相传的。但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之下,他们能真正继承到的,到底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精华的一些东西?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质疑文学——这个说法可能是有些大了,或许说我是在担忧更恰当一点。从小学到现在,我周围说接触到的人,没有一个会像我一样,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写点什么,而就算是我这样的,自傲一点说,就写文章而言在同龄人里面已经算很不错的了。我并不是一个文人,也不可能会去成为一个文人,所以我在质疑,等上一代的人过去,轮到我们的时候,文学又要从何谈起。

    现在大部分的人是看网文的,传统文学已经很少有人碰了,不是说网文不好,而是总有一种矛盾的观点:在质疑网文文学性的同时,又宣扬说网文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文化。我常常在潜水,看到这样的言论很多,而仔细一想,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网文,影响力不算,拿来跟《平凡的世界》一比,拿来跟村上春树一比,根本比不了。

    这些书,有多少是能流传两三百年,还有被后人拿起研究的价值的呢?

    我无法改变这些,我能做的只是提出一个小小的质疑,可能还是错的,但这些我都要说出来,这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偏执。

    突然意识到,我现在已经是青年人了,不再是孩子,不能算少年。

    能称得上少年的,应该是我高中的那段时间,跟周围的人一样,青涩,莽撞,爱幻想。而高中毕业之后,我想着要成熟一些,无论是性格还是写作上面,但一直都没有走出来,因为经历的缘故,眼界不够宽,格局总是太小,或许还要再过几年,等我接近三十岁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东西来。

    我想,我应该还是等得起的。

    之前一直有一个想法,等以后如果我有钱了,我一定要创立一个奖项,比诺贝尔的奖金还高,专门颁给文学家。名字也想好了,如果我是挖煤发家的话,就叫挖煤奖,我倒要看看,真颁给那些人了,他们会不会来领奖。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有这么多钱的话,我一定要做一部好动漫。

    这些只是无聊的念头,这辈子估计都实现不了,而死后的东西我也看不到。

    有人问我怕不怕死,我说我怕,因为死了,就再也不能思考了。

    然后她说,你死之后连意识都没有了,根本不会想这些。

    我说,怕跟不怕这份感情,也得是能思考的时候才会有的。

    岁月交替更迭,场景变化,什么样的想法都会改变,可能三年之后,我就不怕死了,或许那时候怕死也只是因为怕疼。谁都无法保证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所以我要写一篇文章,来告诉三年后的我,你应该是这样的。

    那我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会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开一家书店,或者去做一个编辑,书店不要太大,傍晚的时候阳光也能透进来,窗子上摆着能让人免费看的报纸,而我躺在摇椅上,悠闲地过一个下午。

    不需要太富有,哪怕身边只有二十块钱,只要朋友过来,就会去请他吃半只文武酱鸭。

    不要想太多,还喜欢文学,文章要写得比现在好。

    最好是……不变,无论我,还是你,或者是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