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章 都是穷苦人(第1/3页)

    YC人刚开始凿膏,并不知道与石膏共生的蓝板里夹藏着食盐,只是后来发现碴膏堆子旁边田里的秧苗死了,才悟出蓝板中含有宝贵的食盐,这一重大发现,比起开采石膏来,迟了三百年,因此,采盐的技术是相当原始。膏峒在地底下200多米深,巷道有300多米长,支巷道像树的枝丫一样分散开去,而且高低不平,采膏后的蓝板充填在空巷中,为了把夹在这些蓝板中的盐弄出来,人们在一处膏峒的四周分二至三层开采,挖空了石膏以后,这里就没有开采的价值了,称为废峒。人们利用地下水或者引天然雨水灌入废峒浸泡蓝板半至一年,把盐分解出来,溶入水中,谓之蓄卤。怎样把这些卤水提上来呢?在天峒底挖一直径约2米、深3米的蓄卤池,在池的上方约2米的峒壁上凿一孔可以蹲人的猫耳峒,这是准备以后踩水工蹲的;峒口安装木制辘轳车,系上麻绳,连着一个专用的杉木制的提卤桶,上端小、有提柄,底下大、5道铁箍,可以装卤水200公斤,桶底开有孔洞,在孔洞处装有一块活板圆门,牢固装钉精制的牛皮,制作成为一个能封住水的活塞门,即提卤桶吊进峒底时,人踩上去,卤水顶开活塞门,灌满提卤桶;辘轳车将提卤桶上升时,活塞门受桶内水的压力而闭合,踩水工蹲回猫耳峒,卤水就被吊上地面了。底下巷道里的卤水不是直接流向蓄卤池的,而是由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伏在地上爬行,用拖桶把卤水从巷道里拖出来,送到蓄卤池内,拖桶是一种1米长,25厘米高,30厘米宽的木桶,桶底钉着竹片,便于滑动,这是在凿膏时回收渗水用的。再一种方法是在底下巷道里,每隔30米左右的距离筑一个小坝子拦住卤水,然后用小木桶把卤水向上一坎的坝子中戽,叫做“展转戽水法”,这样一坝接一坝,几十名小孩子着身子,下身泡在卤水中,在巷道中把卤水戽向蓄水池,2小时轮班不停地戽。孩子们长年累月在峒中拖水、戽水,经常擦破了皮肤,加上泡在盐水中,浑身上下的皮肤泡得象红柿子,红肉化了脓,又痒又疼,用指甲一抓,就皮破血流。踩水是一项相当危险的活,提卤桶吊下来时,蹲在猫耳峒里的人便飞身踩上去,双手拉住纤绳,提卤桶快速下坠,如果踩滑了,人就会掉进池中淹死或者摔死,俗名叫“吃汤元”;提卤桶起吊时,踩水工如果不及时退回猫耳峒,人就会被峒壁卡伤甚至卡死。雷幺从井口蓝板水池中打满一担水,挑上肩,足有85公斤,向晒水场蹬去,从这里到晒水场有一个斜坡,要上180步坎子,所以人们称他们是“挑坎水”的,挑坎水不是固定工种,是随叫随到的临时工,遇到天阴下雨,雷幺他们就没有活干了,同时也挣不到钱;一旦天气晴朗,他们就要从早挑到黑,一天最少要挑360担,有人算过,每人每天要走3、2公里路,挑30多吨水。从峒里吊起来的蓝板水只能浮一块豆腐,盐的浓度大概只有7度左右,下锅熬盐划不来,要挑到晒水场里去晒,晒水场是用生石灰、黄粘土、砂混合碾压而成的,四周用条石砌成了水沟,在一角砌有蓄水池,场上摆满算盘珠子大小的黄泥巴砣,雷幺把蓝板水洒在黄泥巴砣上,让风吹日晒,一遍一遍地浇蓝板水,直到黄泥巴砣的盐份吸足了,变成了黑色,人们再把这些黄泥巴砣收起来倒入卤水池中,把盐泡出来,沉淀过滤后的卤水可以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