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7节(第2/5页)

    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

    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赛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

    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

    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02。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

    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

    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

    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

    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

    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

    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

    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03;所述的,所信所好的,

    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

    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

    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

    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

    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

    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

    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

    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

    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

    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

    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0;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

    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

    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

    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

    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是

    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

    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

    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

    之政”05,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

    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