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节(第5/5页)

    

    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讲究

    诗的技巧的人。他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

    终于死在贬所。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句的组织与变化。他

    开了江西诗派。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

    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他不但讲究句

    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这些都是杜甫传统的发扬

    光大。王安石已经提倡杜诗,但到黄庭坚,这风气才昌盛。黄还是继续将诗散文

    化,但组织得更是经济些;他还是在创造那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

    所求的是新变。他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

    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所以能够独开一派。他不但创新,

    还主张点经陈腐以为新;创新需要大才,点化陈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

    能够“以故为新”,并且能够“以俗为雅”。其实宋诗都可以说是如此,不过他

    开始有意有运用这两个原则罢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组织固然更精密,

    音高也谐中有拗,使每个字都斩绝在站在纸面上,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

    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

    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1。

    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

    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

    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稍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

    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

    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15。

    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

    实在比唐人进步。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

    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情性”16,该是

    “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

    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

    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

    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

    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

    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

    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

    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

    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

    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

    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注释:01以上参用朱希祖汉三大乐府调辩清华学报四卷二期

    说。

    02“诗教”见礼记。经解。

    03与吴质书。

    0咏怀第一首。

    05诗品序。

    06诗品论陶语。

    07原是贺知章语,见旧唐书。李白传。

    08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09胡适白话文学史。

    10沧浪诗话说诗的“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优

    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1白居易与元九稹书。

    12以上参用胡小石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文社版说。

    13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1周必大跋杨诚斋诗语。

    15陆游文章诗。

    16诗大序。

    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

    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接着卦爻与年月

    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

    “断料朝报”01。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

    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

    和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

    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书、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

    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