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地下长城:中国“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第3/4页)

    得不在战略上发生重大转变,即放弃以武力收复幽蓟的打算,将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永清最靠近北京,位于霸州的北部,于是永清一带便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而今永清县发现的古战道处于古战道的最北端,位于宋军北部防线的最前沿,它由县城城南分两处走向。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南通往霸州城,一是自永清县城东南通向霸州信安镇,霸州城和霸州信安镇都是宋军屯兵的重镇,前线辽敌一有动向,即可迅速将情报送达指挥部,据此即可肯定,永清古战道就是北宋军民为防御辽军而规划修建的。

    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对于永清古战道于何时修建的问题,专家们形成了两个一致的意见,其一,古战道为宋代所建。此论的直接证据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因为古战道的砌砖与雄县祁岗宋代的地道砖规格同一,其硬度、其土质也与宋代地道砖别无二致。另外,在元、明、清三代,从河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看,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而地道中出土的文物又表明他们不可能早于宋代。

    其二,古战遭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对峙时期,然而,这个对峙时间很长,达165年之久,更加准确的时限为何时呢笔者在看了一些历史资料之后,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在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至景德元年(公元100年)的15年间。

    宋辽对峙虽然从北宋消灭北汉的公元979年就开始了,但那时北宋对辽是处于攻势,企图全部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兵败幽州后又与南侵的辽军展开连日激战,那段时间来不及构筑"水长城"和地道等防御设施,只有真正确定了防御战略之后,才可能规划并大规模地破土动工。

    北宋在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东至泯姑海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但是,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极有可能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因此笔者认为,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989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北宋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10年间没有发兵南侵。这段时间正是北宋军民大力构筑防御工事的最好时机,宋咸干二年(公元999年)9月,辽军又一次开始南侵,先后对河北干原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进攻。宋军经过近10年的休养生息,实际的总兵力超过丁辽军,加上凭借水泽、地道等防御设施,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双方在河北大地你来我往,拉锯激战,尸横遍野。至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战争以宋军的2次失败而告终。经过3次失败,宋朝君臣进一步感到了河北边防的虚弱,于是又一次大规模地整治河北边防。这期间也极可能组织军民秘密地挖掘地道。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年)八月,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经过赢州、天雄军激战后,继续南进,此时,辽军已打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