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弓(第1/4页)

    春秋战国时期,制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约成书于战国初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所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为取六材”的六种材料是:干(柘、桑、橘、木瓜、荆、竹等),角(牛角),筋,胶(鹿、马、牛、鼠、鱼、犀),丝和漆。对每种材料都规定了明确的选择标准。对的制作工艺真是非常讲究,冬天做干,春天浸治角,夏天治筋,秋天把三者用丝、胶、漆合起来做成体,入冬后把体放置于匣之内以定其形,来年春天再装上弦检验,制作一张良前后达三个年头。

    可分为“直”和“弯”两大类。“直”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安上弦;“弯”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此外根据制作方法,又可分为“单体”、

    “强化”、“合成”三种。“单体”是指单纯把一种体材料弯曲安弦而制成的。“强化”则用绳类将体缠绕加固,增加的弹力。“合成”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这种弹力足,威力大,射程远,但制作比较复杂,还有大小长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与成人身长相等,短多为骑兵使用。在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用短,而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用长。据说当时中原一带的人们把这些使用大的民族称为“夷”,有趣的是分解开“夷”这个字便是“大”和“”。

    箭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抛射兵器。它的发源地尚不能确切断定,因为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他们的早期阶段都使用过箭。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枚石镞,即石头磨制的箭头,距今约28000年。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长28厘米左右,前锋锐利,做工精细。据推测,这还不是我国最古老的箭头,我国祖先使用箭应该推回到3万年以前。原始社会早期的箭,制作简单,形状粗陋。身用竹片木条弯曲,拴上弦,即“弦木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当作箭,所谓“剡木为矢”,这就制成箭。那时用它狩猎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既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同时又避免近身捕猎遭受猛兽的威胁和伤害。后来人们又用石片或兽骨磨制成箭镞,安装在箭头上,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猎获更多的禽兽。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不仅箭镞有了更为尖硬锐利的铜镞,而且的形制更加富有弹力。商代的,其拊部向射手一侧明显凹陷,当拉弦释时,体向相反方向拘曲,比原始的单体更为强劲,可在张弦后保持较强的弹性,大大延伸了射程。

    箭用于人类战争的确切年代尚不十分清楚。但到春秋时代,箭已成为军队中重要的远射兵器。在此之前,据《周礼·夏官》《考工记》记载,周代国家军工部门就有专门掌管箭制做、分发的机构。那时的分为六种:王、弧、夹、唐、庚、大。其中王、弧专门用来守城或车战;唐、大用作练兵习射;夹、庚用于狩猎。同时对于各种的选材、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比如制做上好的,需要选用木作干,另外还有两侧装饰的角,缠绕身的丝线和外面粘着的动物筋,以及涂的胶和漆,都需要精心配制选择。古代制技艺还十分讲究取材的季节,加工制做的气候等等,所以制造一具良往往需要花费工匠几年的功夫。战国时期的制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曾在长沙的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