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节(第6/6页)

    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

    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

    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

    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

    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

    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

    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

    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

    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

    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

    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

    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新疆和敦煌发的汉、晋间的木简

    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

    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

    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

    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

    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

    的缘故。

    注释:01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